咬肌 为长方形肌肉,位于下颌骨升支外侧。虽然解剖上可分三层,但在下颌角部只能分外层(即浅层)和内层(即中层)。外层最大,起于上颌颧突、颧弓下缘前2/3,止于下颌角和下颌升支下半部。内层起于颧弓前2/3的深面,止于下颌升支的上部和喙突,其血供主要为颌内动脉的分支,回流静脉为面后静脉。
下颌骨 分体部、升支部和角部。 下颌管位于下颅骨内,其入口距下颌升支后缘15.70±l.70mm.升支段在下颌骨升支中部下降,距下须角20.45±2.09mm,体部段位于下颌体中上部,距下颌下缘11.6l±1.83mm,再止于颏孔,全长为54.46±3.09mm。在距下颌升支后缘13mm,下颌角15mm,下颌体下缘9mm的L型区域内截骨是安全的,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的可能性较小。
下颌骨最厚部位为磨牙区(13.00±l.22mm),其次为联合部(11.13±1.70mm)和颏孔区(10.49±1.13mm),最薄则为下颌角(6.33±1.38mm)和下颌升支后缘(6.94±1.0lmm)。表明下颌骨的主要咀嚼承力区在磨牙部,而下额角和升支后缘则为咀嚼压力非主要承受区,截除部分下颌角和升支后缘不会影响下颌骨的功能。 x线曲面断层摄影方脸型女性与正常牙合女性的x线曲面断层摄影测量对比分析显示,方脸型女性的下颌骨升支、下颌角及下颌体均明显大于正常牙合女性,尤以下颌角为甚,可截骨范围较宽,因而更安全。 copyright @Amwap·com
手术方法 爱美.伊.人网
1.下颌角部截骨 在口内沿下颌升支前线向前下方至下颌第二磨牙前庭沟作长6—8cm切口,深达骨膜,用骨膜剥离子将咬肌连同内侧骨膜完全从下颌骨升支外侧板上分离,术中慎勿损伤腮腺导管和颌外动脉以及面前静脉。再用骨膜剥离子剥离下颌角内侧的翼内肌。将Linder f牵开器置于下颌骨升支后缘和角部,以充分暴露下颌角。用来复锯或摆动锯边冲水边锯下所需截除骨块。截骨类型分垂直矢状截骨、斜形截骨、倒L形截骨和T形截骨(图1—4)。若操作遇有困难,可沿下颌下缘下1—2cm,另作辅助小切口,以便将锯伸入手术区完成截骨操作。
爱美伊人网Amwap.com
2.部分咬肌切除 用骨膜剥离子从咬肌前缘插入该肌内外层之间,向下达颌下缘,向上至近颧弓平面,使咬肌内外层完全分离。用一长止血钳尽量于下颌下缘及下额角处把内层咬肌下端夹紧,另一把止血钳夹在内层上端,无需达颧弓下缘(因导致方面型的主要肌肉是咬肌的下端部分),切除两把钳子之间的肌肉,并测其周长,估计切除量,以保证左右对称。
。